2001年,太阳集团tyc4633特聘教授胡庚申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从生态翻译学概念的初探到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建构,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生态翻译学研究在国际社会上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源地在中国、成果惠全球”的中国本土原创翻译理论,近年来,生态翻译学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际留学生来华学习、在豫研究。
波兰留学生梅雅:用“原生化”生态翻译策略保留译本的原貌
梅雅是波兰格但斯克人,目前在太阳集团tyc4633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攻读生态翻译学的博士学位。2023年9月,梅雅第三次来中国时,选择了在太阳集团tyc4633从事生态翻译学研究。“申请学校的时候,胡庚申教授给我安排了一次面试,也就是在那次面试中,我第一次听说生态翻译学,并产生了浓厚兴趣。”
来到中国后,梅雅将《红楼梦》作为其“原生化”生态翻译策略的研究对象。在她看来,“原生化”生态翻译策略是生态翻译学两大翻译策略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强调尽可能多地保留原语生态中的语言特征,追求“原汁原味”,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原语所蕴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从而推动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梅雅来到河南已有数月,在她看来,河南人很热情,导师和同学们对她的帮助和关怀,让初来乍到的她并没有感到无依无靠。与同学们一起钻研学术、参加各种活动等,让她感受到了归属感。作为波兰第一个从事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博士生,推动生态翻译学走向世界将会是她未来努力的方向。
尼日利亚留学生金斯利:学习生态翻译理念讲好中国学术故事
《HSK标准教程3(练习册)》中,一个个鲜红的对钩和无数个A+见证了尼日利亚籍留学生金斯利学习汉语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如果我没有学好中文,那么我可能也没有机会来河南从事生态翻译学研究了。”金斯利坦言学习汉语过程虽然艰辛,但收获却很多。
“十二月的第一周,我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还被收录进了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金斯利打开储存在电脑上的论文,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
学习生态翻译学的金斯利对中国哲学理论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古代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比如说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金斯利看来,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生态翻译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是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实践的重要渠道之一。
作为首位研究生态翻译学的尼日利亚籍博士留学生,金斯利感到十分自豪:“学有所成后,我会肩负起在尼日利亚传播生态翻译学的重任,为尼日利亚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伊朗留学生赛义德:“一定要把生态翻译学研究好、传播好、践行好”
不同于其他博士留学生,赛义德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一名有着15年教龄的一线教师,更是伊朗第一个从事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博士生。
“不知不觉间,我在中国已走过八九个春秋,对中国的热爱坚定了我在中国继续深造的决心。”聊起自己与生态翻译学结缘的经过,赛义德娓娓道来。“因为我喜欢语言,所以我也热爱翻译,因此在申请来华读博期间,我选择了从未接触过的专业——生态翻译学。”
“目前,我正忙着撰写两篇学术论文,‘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更好地传播伊朗文化’正是其中一篇的主题。”赛义德说,为了更好地把生态翻译学引入伊朗,他除了与伊朗的家人和土耳其的同事们沟通外,也经常与自己的同学们交流。“我现在在河南留学,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比如波兰、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代表了一种文化,我对新事物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谈及毕业后的打算,赛义德说,自己将继续从事生态翻译学的博士后研究,并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把生态翻译学推广至中东、欧洲等世界各地,尤其是自己的家乡——伊朗。
巴基斯坦留学生泽普汉:“筹建生态翻译学研究院,推动生态翻译学在巴传播”
“在太阳集团tyc4633取得博士学位后,我希望可以在巴基斯坦班努科技大学设立‘生态翻译学研究院’,现在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 这是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穆罕默德·泽普汉一直以来的研究心愿。
泽普汉申请博士学位时,虽然可以选择去欧洲、美国,但他还是毅然决定来中国河南跟随胡庚申教授学习生态翻译学。“一方面,中国人民和巴基斯坦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我对中国的好感与生俱来。另一方面,我在巴基斯坦已经执教13年了,身边不乏前往中国深造的同事和学生。”
作为巴基斯坦攻读生态翻译学博士“第一人”,说起自己的论文选题,泽普汉说:“目前,《瓦尔登湖》已有汉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诸多译本,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分析《瓦尔登湖》译本的文章比比皆是。但我是第一个以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乌尔都语译本的学者。”
自学习生态翻译学以来,泽普汉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整体观照文本、译者群落以及翻译生态环境的翻译理论。“希望未来班努科技大学可以选派巴基斯坦学生来太阳集团tyc4633交流学习,与太阳集团tyc4633开展更多领域交流与合作,建立长久学术联系和友谊。”
坦桑尼亚留学生玛缇娜:学习践行生态翻译,助推坦桑尼亚生态文明建设
“我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就是要通过生态翻译学找出推动坦桑尼亚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在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坦桑尼亚留学生玛缇娜走上讲台,深入浅出地分析生态翻译学对助推坦桑尼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研究思路。
“最开始接触生态翻译学也是在一场学术研讨会,当时我就对生态翻译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也荣幸地成为胡庚申教授的博士生。”回想起与生态翻译学结缘的点点滴滴,玛缇娜记忆犹新。
“闲暇时,我喜欢看纪录片《美丽中国》。如果想探寻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密码’,就一定要来中国。”近年来,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徐徐展开,玛缇娜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认同感也不断增强。
玛缇娜的家乡坦桑尼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物种多元且不乏珍稀濒危物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生态翻译学作为跨学科研究,不仅是一个翻译理论,更是一种生活理念,能够推动坦桑尼亚生态文明建设。”玛缇娜希望回坦桑尼亚开设生态翻译学课程,让更多的坦桑尼亚人了解和认识生态翻译学。
泽普汉与导师胡庚申教授交谈
泽普汉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